“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国家层面宏观战略正稳步持续推进,国外金融机构亦瞄准这一时机进入中国市场。
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翼迪投资,是一家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私募股权公司,所管理资产规模超过70亿欧元。因其所投企业拓展中国市场的需求,该机构正试图进军中国市场。
翼迪投资ceo克里斯托弗·巴维尔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和政治环境的变化,欧洲许多中小企业如今考虑全球化问题时,首要选择已从美国市场转向中国市场。在越来越频繁的中欧经济交流中,目前最有前景的机会在创新领域,包括数字化、生物医疗和智慧城市等。
全球化拓展首选中国市场
翼迪投资于1997年成立,此前是安联集团(allianz)旗下业务部门,2010年起经由管理层收购的模式开始独立运营。其主要投资领域为欧洲创新型创业公司、非上市公司的一二级和夹层投资以及私募股权咨询等。其旗下三块主营业务包括成长资本、私募债务和私募基金,截至2017年3月31日,这三块业务管理资产规模分别为19亿、27亿和30亿欧元。
今年2月,翼迪投资在上海设立办公室,开始拓展中国市场业务。
“20年前,当一个欧洲的企业开始全球化时,首要选择是往美国市场拓展,但现在欧洲的企业全球化首选东方。”巴维尔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对于欧洲目前的经济环境,巴维尔称,欧洲还没有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情况在不断改善,每个国家恢复的速度和程度不一样,德国最快,西班牙稍微滞后,法国处于中间位置。另外,在过去一年欧洲金融市场架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英国伦敦在过去30年处于欧洲金融市场的领导地位,但这种情形正在改变,随着英国脱欧进程推进,很多机构开始把目光转移至欧洲大陆。
欧洲中小企业的优势在于创新。巴维尔向记者举例称,其所投资的智慧城市领域的一些企业,开拓美国市场的过程很难推进,始终未落地,原因就在于美国市场对引进这类企业和技术的需求并不强劲。“特朗普首要考虑的是增加当地企业的收入,对于把大城市发展成智慧城市兴趣不大。而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和市场,城市发展面临各种问题,对于该领域的创新技术有很大需求。”
翼迪投资亚洲企业发展主管穆索隆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在与中国各方洽谈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中国政府和投资者对于智慧城市以及“中国制造2025”项下的相关高端技术,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设立上海办公室后,翼迪投资与中国一些地方政府和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或联合发起成立基金,主要为欧洲中小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提供支持。
据介绍,翼迪投资已投的企业中,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的包括低功耗广域(lpwa)网络actility、匈牙利的废水处理凯发在线的解决方案公司organica、法国的锂离子电池凯发在线的解决方案公司forsee power等。
创新是最佳合作领域
目前,亚洲很多国家正试图通过创新来实现服务业生产的提高和制造业的数字化。这种需求已经体现在亚洲企业的扩张动向中。
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公司的对外并购交易总值比2015年同期增长了145%;同时,其主要目标已从能源和电力转向技术和品牌。
近一段时间,欧洲发生地缘政治危机、英国脱欧等黑天鹅事件。但在巴维尔看来,欧洲仍是避险天堂和创新摇篮,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在于其创新能力、开放的市场以及稳定成熟的商业和监管环境。
“欧洲有非常多的研发中心和研究机构带来创新。从国际上来看,创新很少由本土完成,都是国际化的行为,欧洲投资最热门的领域包括生物医疗、智慧城市和大数据创新等。”
巴维尔表示,中国投资者去欧洲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欧洲是一个由不同语言、不同文化拼接而成的经济体,中国投资者不管其规模有多大,都很难从中发掘出最佳投资标的,包括符合其要求的商业模式、技术和估值等。
另一个问题在监管方面,中国政府对外向投资实施主动管理。不过,这只是为了通过限制不创造价值的资本外流来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相反,在医疗保健或绿色经济等战略领域,价值创造交易则受到鼓励。
“困难肯定是存在的,也是多变的。但是从长期来看,欧洲企业将战略部署转向亚洲和中国这一趋势是很明显的。”巴维尔对记者透露,其在中国市场拓展业务,看重的是长期承诺,暂时没有获取私募基金牌照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