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在“2023中国数字化年会暨2023第六届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评选颁奖典礼”现场,重磅发布了《中国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评选2018-2023六年对标洞察报告》。
该报告由数字产业创新研究中心、锦囊专家、首席数字官联合研究发布,以“中国数字企业模型与指标体系”为理论指导,共涉及数字化战略、数字化技术、数字化人才、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运营、数字化营销、数字化决策、数字化创新、数字化生态、数字化资产、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绩效十二个要素,结合“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评选”过程中,研究团队对数百家企业的深度访谈发现,总结了从2018 年到2023年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包括八大核心发现。
报告基于2018年-2023年历时六年的评选过程,分别对142个、434个、309个、102个、82个、116个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展开对比分析。
2018-2023 六年参评企业销售收入总额分布
参评企业主要是集中在 1 亿 -1000 亿元销售额的中大型企业。具体来看,2023年,销售额在1-10亿、100-1000亿、大于1000亿规模的企业比例较为相近,分别为17.2%、19.8% 和 21.6%,10-100 亿规模的企业占比相对较高,为30.2%,大于1000亿规模的企业相较前五年也有所增多。在近六年的调研中,小于1亿规模的企业占比相对较低。
2018-2023 六年参评企业所在行业分布
参评企业覆盖各行各业,排名前三的行业基本一致,分别为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及批发零售业。2023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最高,为25.9%,其次是制造业占比17.2%,再次为金融业占比15.5%。
发现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呈明显增长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持续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与金融、制造、零售等各行业深度融合,提供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场景。idc预计,到2027年,全球ai凯发在线的解决方案支出增长将超5000亿美元,同时,大多数企业也将经历技术投资权重向人工智能实施和人工智能增强产品/服务应用显著转移。尤其是2023年,aigc、chatgpt等技术的兴起,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开启了新的可能性。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将帮助企业实现数据驱动的决策,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随着ai和自动化投资的增长,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将面临着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挑战。
发现二:各行业头部企业开始探索大模型的应用场景
大模型正在成为赋能各行各业的通用ai基础设施,中央明确鼓励ai大模型产业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中央财经委会议提出“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ai大模型作为国家支持的硬科技产业,其发展势不可挡。但目前大部分企业还处于观望阶段,而各行业头部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大模型如何在业务场景和行业痛点上发挥作用,但应用还非常初级。研究发现,目前企业对大模型的应用趋势主要体现在智能决策、个性化定制、内容创新等方面,大模型的数据处理和深度学习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决策更快更准确,提高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
发现三:将数字化投入转化为更多收益,实现从投入到投资的转变
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资金问题,很多时候数字化投入比较高,却很难衡量数字化带来的实际收益。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将数字化投入转化为更多收益。研究发现,大部分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都注重业务的价值提升和效率提升,让投入变成一种投资,包括优化生产流程、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客户体验、降低成本以及开拓新市场等。红杉中国发布的《2023企业数字化年度指南》中也提到,企业对于数字化的投入应符合企业战略,借助数据和技术手段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和费用是当前最重要的数字化目标。
发现四:全量、全要素的数据群出现,在全产业链流动且发挥巨大价值
数字化在主流、核心、主线业务中的渗透持续加速,形成全量、全要素的数据群,支撑企业数字化变革的体系逐渐完备。idc预测,2023年中国数据量规模将达到30.02zb,2027年将超过76.6zb,其中企业数据量占比将从60%增长至76%。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在法律法规和制度建立方面做出很多尝试,包括提出“数据二十条”政策,组建国家数据局,各省市相继成立数据交易所,政策指引数据资产入表等都涉及到数据治理能力、管理、分析利用能力的提升。数据治理、资产管理等概念在数据要素政策刺激下持续发酵,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再局限于搭建数据中台,而是开始探索数据资产化以及数据流通的方法与路径。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自身的数据管理体系和治理机制,来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
发现五:做中国特色的数字化转型,围绕业务需求实现自主研发
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系统性的复杂问题,很难参考海外的经验,在数字中国建设的背景下,逐渐开始探索适合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和方法论。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围绕自身业务需求制定数字化规划,并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一方面,对自身的业务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确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方向,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方案。另一方面,通过自主研发核心系统,确保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发现六:不同行业数字化水平差距较大,均趋向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
不同行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差距较大,仍有个别企业对信息化与数字化转型有些混淆,对数字化转型重在推动业务转型的本质认识不足。研究发现,少数企业开始尝试进行第二曲线创新,积极利用数字化理念和技术拓展新赛道,寻求新的增长点,多数企业还停留在第一曲线的降本节费提质增效上,但广度和深度比以前都有所加强,以国有企业最为明显。同时,各大行业趋向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通过智能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影响。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产业耗电量约为3700kwh,占全社会耗电量的4.5%,数字产业以较少的耗电量带来较大的直接产出,有力支撑了数字经济发展。另外,数字技术赋能行业绿色低碳成效明显,预计至2030年,数字技术赋能全社会总体减排量将达12%至22%。
发现七:数字政府与智慧城市进一步加速融合建设
数字政府与智慧城市加速融合建设,实现政府管理与城市运行的紧密配合和协调。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加强数字化智能管理在城市建设中的研究和应用,通过数字化转型、创新政务服务模式、优化政府结构等方面的发展,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智慧城市建设,注重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打通实体城市和数字空间通道,重塑城市基础设施,通过元宇宙技术推进城市空间的数字化和精细化治理。数字政府建设,注重通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进一步提升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使数字化转型更广泛地造福社会。
发现八:跨界合作与创新成为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途径
跨界合作逐渐成为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与科技公司、初创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等进行深度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跨界合作不仅可以实现不同行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将数字技术与各产业领域深度融合,打破传统行业边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还可以使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相互碰撞,产生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模式。例如,能源公司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能源储存技术,汽车制造商与技术公司合作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中国数字化转型与创新评选2018-2023六年对标洞察报告》总结了近六年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趋势,现已上线锦囊专家凯发在线官网,希望能够对正在转型中的企业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