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的炒作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期望,更带来了新的关注点。
围绕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的营销正在进入实际应用以及观念转变阶段。然而更广泛的认知与普遍认可并不是一回事。
软件定义描述了一个环境,其中基础的it功能,比如处理、存储、网络等等都部署在虚拟环境中。软件定义的涵义在不断扩大,因此要根据其他项目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虚拟化it基础设施的所有元素——网络、存储、cpu以及安全是一步很大的跨越。在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整个基础设施的部署、配置以及运营功能都从硬件当中抽象出来并通过软件实施。
这提高了人们对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期望:用户希望看到更高级别的灵活性、性能以及运营效率。运行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业务应该能够减少管理成本并为it安全性提供支撑。
希望是it团队能够监控所有应用以及工作负载,然后学习最佳配置,比如可用的内存、存储、处理器以及网络带宽应该有多少。所有功能能够自我调整的理念非常有诱惑力。
纳入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概念包括不同工作负载、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对应用及其组件、底层网络以及存储的可用性要求都不一样。多个实例可能在单个系统上运行,也可能彼此隔离。这还意味着你可以增加更多的实例应对不断增加的需求,或者在需求减少时关闭部分实例。
可以自动或手动在不同系统之间甚至是不同数据中心之间迁移功能以改进总体性能,避免性能不满足要求或者解决系统、网络或存储组件故障。这包括在自有数据中心与云供应商运营的数据中心之间反复迁移应用。
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真的有效吗?
几乎所有的系统供应商、虚拟化技术以及监控及管理软件都声称其产品都能够在软件定义的环境中运行。如果企业愿意选择单个供应商并使用该供应商创建的环境,那么上述概念行得通而且能够兑现承诺。挑战同样存在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在应用及部署软件定义概念时存在着一些障碍。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就技术如何在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内运转而言,缺少广为认可的国际标准。每个供应商都有其自己的方式而且可能能够解决应用的特定需求。部分供应商仅关注网络而其他供应商关注存储或虚拟环境,新兴的供应商则关注容器以及虚拟机。
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环境的复杂性。很多运转部件需要企业聘请人才以及不同的技术专家。
如果软件定义的环境基于多个厂商的产品,那么对专业技术类别及深度的要求将急剧增加。
大多数组织已经在面临专业竖井带来的挑战。迁移到多厂商的软件定义的计算环境通常会加剧该问题的恶化。更好的选择是继续实践技术团队关注计算技术相应元素,比如数据库、应用框架、操作系统、虚拟机软件、容器软件、网络以及存储等等的方式吗?还是说多功能团队负责所有的业务单元?某些企业喜欢独立的功能团队,而其他企业要求一个团队对所有工作负载负责。
软件定义数据中心实践
转向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有力地支撑了组织的it资产将被视作资源池的概念,而且任意以及所有工作负载都可以按需使用该资源池。表面来看这似乎简化了it规划及执行,然而这取决于企业的组织方式。
对中小企业来说,有一个团队对it采购以及运营计划负责很可能会有效,但这种方式并不一定适合大型组织。
似乎供应商都在试图将所有业务推送到软件定义的世界,无论组织是否真的需要。最佳行动方案是将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纳入组织规划。了解可用的技术并考虑能够支持当今需求以及今后可预见需求的架构。然后制定一个计划平稳迈向软件定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