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恶意程序、各类钓鱼和欺诈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黑客攻击和大规模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与各种网络攻击大幅增长相伴的,是大量网民个人信息的泄露与财产损失的不断增加。根据公开信息,2011年至今,已有11.27亿用户隐私信息被泄露。包括基本信息、设备信息、账户信息、隐私信息、社会关系信息和网络行为信息等。人为倒卖信息、pc电脑感染、网站漏洞、手机漏洞是目前个人信息泄露的四大途径。个人信息泄露危害巨大,除了个人要提高信息保护的意识以外,国家也正在积极推进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立法进程。
而2月15日,德云社发布声明称,旗下多位艺人的住址、行程等信息被多次泄露、传播及售卖,严重侵犯了艺人的隐私权,将针对上述侵权行为,委托律师依法维权。调查发现,声明发布后,仍有人公开出售岳云鹏、张云雷等德云社艺人个人信息,无论是身份证号码还是家庭住址、航班信息,均可提供,只需100元就能获得一名艺人的“打包信息”。律师建议网友理性追星,切勿购买他人个人信息。
此类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2018年4月,湖北荆州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涉及公民信息泄漏案件进行了终审判决,该案以顺丰员工为信息泄露主体,快递代理商、文化公司、无业游民、诈骗犯罪分子等多方参与的黑产链条。此案查获涉嫌被泄漏的公民个人信息千万余条,涉及交易金额达200余万元,同时查获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的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网络群。
还有交警队职员利用职务之便窃取个人隐私
2014年李某到许昌县公安局交警五中队干协警,2016年5月份的时候指导员刘某调走了,他的数字证书忘在了单位办公室的抽屉里,李某就用他的数字证书在公安部的人口管理系统里边查询别人的户籍信息,然后通过昵称叫“无所谓”这个微信号与“南瓜”(严某)等人联系并出售。“南瓜需要查询人口信息的时候,就通过微信发给我一个身份证号码,我用刘某的数字证书登录公安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输入身份证号码,调出这个人身份信息,然后我用自己的手机把这个人的身份证照片拍下来,并通过微信发给南瓜。”
房产中心员工出售个人信息案
2015年4月至2016年11月,被告人周骅将其在上海市xx中心履职过程中掌握的公民个人信息(包括房产的位置、抵押情况、抵押人姓名及凯发在线的联系方式等信息),通过被告人周欧炜,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出售给戚某等人。2016年12月,被告人周欧炜将从周骅处获得的170余条公民个人信息以人民币1万元的价格出售给被告人叶奇峰用于经营活动。通过上述活动,被告人周骅从中获利人民币3.6万余元,被告人周欧炜从中获利人民币2.4万余元。经鉴定,从被告人周骅的xx@qq.com电子邮箱(收件人)中检出上述公民个人信息2,130条、xx@163.com电子邮箱(发件人)中检出上述公民个人信息2,620条;从被告人周欧炜的个人电脑内xx@qq.com电子邮箱中检出上述公民个人信息191条,从被告人周欧炜手机中检出两个电子邮箱账号xx@qq.com、xx@qq.com,内有包含“抵押人”、“房屋地址”、“贷款”等公民个人信息402条、包含“个人信用报告”、“居住信息”、“职业信息”、“信贷交易信息明细”等内容的公民个人信息19条;从戚某的xx@qq.com的电子邮箱中检出上述公民个人信息1086条。
银行员工出售征信信息被判刑
2014年12月21日至2015年1月6日期间,被告人魏渊利用其成都农商银行彭州市支行工作人员身份,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违规登陆查询公民个人征信信息共计4560条,并将非法获取的上述信息以20元/条的价格卖给他人,共计获利70906元。另查明,被告人吴波受李某委托,利用被告人魏渊系成都农商银行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非法获取公民个人征信信息共计1518条,后卖予李某1获利共计34985元。
国外的facebook,twitter等也经常发生此类现象无论是亚马逊亦或是google网页上的广告都会让你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有网友表示,“可能只是因为手滑搜过一些商品,再一上购物平台就全是相关推荐了,大数据背景下让我感到赤身裸体。”不过,有些人也很享受大数据带来的这种体验,据纽约当地华人李先生表示,“当打开购物平台都是我想要的商品推荐,这种感觉就像是私人订制。”另外,社交网络平台获取个人信息更是犹如无底洞,首先入驻社交平台需要更多的个人资料和信息,其次社交平台的属性在于沟通交往,俗话说,言多必失,像卷入特朗普竞选丑闻的fackbook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时代,只要你使用互联网,就难免会出现个人隐私被互联网公司收集的问题。